-
华安县以仙字潭为核心推进全域旅游升级 招商助力生态文旅新格局
华安县近期通过招商引资持续加码文旅产业建设,在前期投入300万元完成仙字潭景区首期改造后,再度宣布追加300万元实施二期提升工程,重点完善停车场、景观道路及入口广场等基础设施。此举是当地构建"一轴一核两翼八区"全域旅游格局的关键步骤,全县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系统性提升原生态旅游区品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仙字潭景区分阶段实施提质工程 作为华安县重点打造的文旅标杆项目,仙字潭景区采取分阶段建设模式。首期工程已完成河道整治、游步道铺设和观景平台建设,显著提升游客接待能力。二期工程将聚焦交通配套与景观优化,新建占地约8000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改造1.2公里环湖景观道路,并打造融合畲族文化元素的入口广场。施工方采用本土建材和生态工法,确保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二、全域旅游规划构建"一轴一核八区"布局 华安县以九龙江流域为轴线,以仙字潭景区为核心引擎,联动官畲、坪水等少数民族村寨形成"两翼",划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等八大功能片区。目前已完成全域旅游专项规划编制,重点推进交通网络串联工程,新建3条旅游公路连接主要景点,配套建设12处游客服务中心。文旅部门同步开展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实现主要景区5G网络全覆盖。 三、基础设施升级强化产业支撑能力 全县4000万元投资计划中,60%资金用于改善基础配套。除仙字潭项目外,还包括官畲古寨供水系统改造、大地土楼群消防设施更新等23个子项目。特别在生态保护方面,实施景区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工程,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日均200吨生活污水。交通部门同步优化旅游专线班车,新增5条线路连接高铁站与主要景区。 四、多元业态培育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在硬件提升基础上,华安县推出非遗展示馆、农耕体验园等业态项目,开发高山茶、藤编等特色旅游商品。文旅部门联合农业合作社推出"春采茶、夏避暑、秋赏稻、冬民俗"四季主题活动,年均举办畲族歌舞展演等文化活动超50场次。统计显示,当地民宿数量较改造前增长120%,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 当前,华安县正通过系统化提升景区品质与服务质量,推动单一观光游向"生态+文化+休闲"复合型旅游转变。随着系列工程的陆续完工,预计全年游客接待量可突破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有望实现35%的同比增长。
2025-08-08
-
漳州24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入选省级重点 助力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
近日,漳州市24个现代服务业项目被列入省级重点名单,涵盖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这一成果标志着漳州市在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取得重要突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结构多元化 凸显产业布局优势 漳州市此次入选的24个项目中,旅游休闲类占比最高,达10个,包括龙美湾旅游区、东山马銮湾旅游综合项目等,充分依托滨海生态资源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现代物流类项目5个,以漳龙物流园区为代表,强化区域物流枢纽功能。此外,科技服务、健康养老等新兴领域项目也首次跻身省级重点,体现产业结构优化趋势。 二、重点项目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以开发区芯云谷项目为例,该项目聚焦数字经济,推动闽台产业深度融合;台商区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则通过智慧物流网络辐射周边城市。南靖路虎小镇和长泰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等项目,将生态资源与产业开发结合,形成“一县一特色”的发展模式。 三、政策支持与配套保障双轮驱动 漳州市近年来出台多项措施支持服务业发展,包括土地供给倾斜、财政补贴等。此次入选项目可优先获得省级资金扶持,部分项目已纳入地方年度重点建设清单。例如,台商区惠尔康生技小镇享受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政策,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据估算,这批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带动就业超万人,年新增产值近百亿元。东山马銮湾等项目还将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健康养老类项目的落地,填补了漳州市高端康养服务空白,满足多元化民生需求。 当前,漳州市正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实施,部分工程已进入建设中期阶段。未来,这些项目将进一步促进闽西南经济协作区资源整合,为福建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漳州经验”。
2025-08-08
-
漳州台商投资区两物流园入选省重点项目 加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漳州台商投资区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2017年,福建省公布物流园区提升工程包实施方案,漳州台商投资区的漳州电商园和中国智能骨干网一期项目成功入选全省35个重点物流园区名单,将在土地保障和政策扶持方面获得优先支持,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赋能物流产业升级 2017年福建省推出的物流园区提升工程包,旨在通过建设用地倾斜、财政补贴等组合措施,培育具有示范效应的物流枢纽。漳州台商投资区凭借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漳州电商园聚焦跨境电商仓储配送,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则定位为区域性智慧物流中枢。两项入选项目均符合福建省"降本增效"的物流业转型方向,相关配套政策已于当年第二季度逐步落地。 二、区位优势叠加产业布局 漳州台商投资区地处厦漳泉都市圈核心地带,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完善。漳州电商园依托临近港口的优势,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和保税仓储;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则衔接周边制造业集群,提供智能化供应链解决方案。2017至2019年间,该区域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显著,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现代服务业体系加速成型 除物流产业外,漳州台商投资区同步推进金融服务、商务会展等配套产业发展。通过建立产业引导基金、优化审批流程等举措,吸引超过数十家上下游企业入驻。2018年建成的综合保税区,进一步强化了区域进出口服务能力,为物流园区提供跨境贸易支撑。 四、对台合作深化发展内涵 作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该区域特别设立两岸物流专项通道,2019年实现与台湾主要港口的定期货运航线常态化运营。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专门设置对台物流专区,通过数字化平台提升两岸货物周转效率,相关创新模式已纳入福建省对台经贸合作典型案例。 当前,漳州台商投资区正围绕"十四五"规划要求,持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入选省级重点工程包的两大项目已完成首期建设,预计全面投运后将带动超万人就业,进一步巩固闽西南地区物流枢纽地位。
2025-08-08
-
福建漳州"一区两园"现代农业集群崛起 招商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今年以来,福建省通过创新农业产业平台建设,以漳州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为核心,联动多个农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现代农业项目加速落地。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省新上马现代农业项目超200个,完成投资规模达数十亿元,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集聚发展态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核心平台引领产业升级 漳州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作为省级重点工程,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一区两园"发展格局。该示范区重点培育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新业态,已吸引数十家农业科技企业入驻。配套建设的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聚焦高附加值作物种植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其中诏安青梅产业园新建标准化种植基地,引进自动化分拣生产线;云霄蔬菜产业园建成冷链物流中心,实现农产品损耗率降低。 二、创业园区带动全域发展 福建省9个省级农民创业园发挥示范效应,在宁德古田、南平政和等地新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采用层架式栽培技术提升产能。64个示范基地同步推进设施农业改造,三明永安建成的万亩高山蔬菜基地应用水肥一体化系统,龙岩武平百香果种植基地实现物联网全程监控。这些项目推动区域形成"一县一业"特色格局,全年开工项目数突破150个,直接带动就业。 三、特色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新建设的25个产业集中区覆盖全省主要农业产区,安溪茶叶集中区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配套茶叶精深加工厂;莆田桂圆产业区实现种植、加工、研发全链条发展;南靖兰花产业园引入组培快繁技术,年育苗能力提升。各地立足资源禀赋,重点打造蔬果、食用菌、茶叶等优势产业,通过集中连片开发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多元投入保障项目落地 省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市县两级配套建立融资担保机制。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乡村振兴贷"等金融产品,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多方资金支持下,全省现代农业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超预期,其中社会资本占比显著提升,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良性投入机制。 五、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效益 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与福建建立战略合作,在漳州示范区建立院士工作站,推广抗病种苗等50余项新技术。全省新建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应用遥感监测、智能灌溉等技术,实现节水节肥。宁德大黄鱼养殖区配备水下机器人巡检系统,莆田枇杷园应用无人机授粉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比提高。 当前,福建正以"一区两园"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现代农业空间布局。通过强化产业链招商、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动三产深度融合,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潜能,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2025-08-08
-
漳州富硒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 校企合作赋能"中国海峡硒都"发展
漳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与高校资源深度融合,近日漳州富硒产业研究院暨研究院党支部在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这一举措标志着福建省首个专注富硒产业研究的科研机构进入校企协同新阶段,将围绕诏安县"中国海峡硒都"品牌建设,推动富硒茶产品研发与产业升级。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落地 2016年3月,福建省硒来乐生态有限公司投资成立漳州富硒产业研究院,成为福建省首家聚焦富硒资源开发的科研机构。2024年该研究院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达成战略合作,依托高校在食品加工、农业技术等领域的人才储备,共建涵盖富硒产品研发、检测认证、技术推广的一体化平台。双方将重点突破八仙茶硒元素稳定化工艺,开发富硒茶衍生功能性食品。 二、诏安特色资源深度开发 漳州市诏安县于近年获得"中国海峡硒都"称号,已探明富硒土壤面积占县域耕地面积的六成以上。研究院将系统开展土壤硒含量测绘,建立富硒农产品数据库,重点培育富硒茶叶、富硒水果等特色品类。目前诏安八仙茶硒含量已达到国家富硒茶标准,通过校企联合攻关,计划在三年内实现富硒茶产品附加值提升。 三、产业链条双向延伸 研究院设立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实验室和市场研究中心,一方面开发富硒茶多酚提取物等精深加工产品,另一方面构建富硒产品溯源体系。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开设富硒农产品营销特色课程,培养既懂种植技术又通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科研+教育+产业"模式,有望带动漳州富硒产业规模突破。 四、党建引领科技创新 研究院党支部同步成立,将党建工作融入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通过设立党员技术攻关小组,重点解决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硒生物强化技术等关键问题。漳州市相关部门表示,该模式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有助于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此次合作是漳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整合企业资本、高校智力和地方资源,构建起富硒产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市场转化"的完整生态链。未来还将建立富硒产业联盟,制定富硒农产品地方标准,进一步提升"漳州硒品"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
2025-08-08
-
漳州诏安金都工业园以培训赋能招商 聚力打造新能源产城融合高地
为全面提升招商引资专业化水平,漳州诏安县金都工业集中区近期结合理论学习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专题业务培训。此次培训聚焦新能源特色小镇建设与产城融合发展战略,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强化队伍招商能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紧扣产业定位深化专业能力建设 金都工业集中区立足"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区"目标,针对干部职工在产业链招商、政策解读、项目落地等环节的实践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涵盖新能源产业趋势分析、产城融合规划案例、招商谈判技巧等模块,结合诏安县锂电新材料、光伏组件等主导产业特点,重点解析如何通过精准招商补链强链。授课专家还分享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新能源产业集群培育方面的经验,为参训人员提供可借鉴的操作路径。 二、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实战应用 区别于传统理论灌输,本次培训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的互动模式。在模拟招商谈判环节,参训人员分组扮演投资方与招商团队,围绕土地供给、税收优惠、配套保障等核心条款进行实战推演。培训特别设置新能源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碳足迹核算等前沿课题研讨,帮助干部职工掌握绿色招商方法论。结业考核显示,参训人员对产业政策的理解深度平均提升40%,项目可行性研判能力显著增强。 三、构建长效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金都工业集中区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制度创新,建立"1+N"招商服务体系:"1"即组建由20名业务骨干构成的专业招商专班,"N"为配套建立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涵盖从企业洽谈到投产达效的12个服务节点。近期已梳理形成新能源产业招商图谱,明确6大类32项重点对接企业清单,同步完善园区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政策查询、用地审批等18项服务线上办理。 四、产城融合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诏安县近年来将新能源作为县域经济主攻方向,金都工业集中区通过本次培训进一步厘清发展路径:一方面加快总投资超50亿元的储能电池产业园建设,另一方面推进商业综合体、人才公寓等配套项目落地。统计显示,该园区2023年新引进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同比增长25%,带动就业超2000人,初步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发展格局。 此次系统化培训标志着诏安县在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下一步,金都工业集中区将持续开展季度轮训,建立招商绩效评估体系,通过营商环境优化吸引更多优质项目集聚,全力打造闽南地区新能源产业新高地。
2025-08-08
-
龙文区4家企业入选省重点上市后备名单 区域招商引资再添新动能
近日,龙文区恒丽电子、科能电器、思特电子、交通发展集团4家企业入选省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标志着区域招商引资与产业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果。此次评选由省级相关部门联合推动,旨在通过政策赋能加速优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政策赋能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根据公开信息,入选省级重点上市后备名单的企业将享受包括财税支持、融资对接、改制辅导等在内的专项培育服务。以恒丽电子为例,该企业作为龙文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代表,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其核心产品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列。省级政策的倾斜将为其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提供更高效的资源匹配。 二、多层次后备梯队构建产业生态 除省级名单外,龙文区另有明鑫智能、奥特路光学等11家企业入选市级重点上市后备库,形成“省-市”两级培育体系。福泰化工作为市级名单中的新材料企业,已建成省级技术中心,其特种涂料产品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这种梯度培育模式有助于区域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 三、重点领域凸显区域经济特色 从入选企业类型看,龙文区上榜企业集中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能电器长期深耕电力设备领域,参与过多个国家级电网改造项目;交通发展集团则承担了区域内重大基建工程的投融资职能。这些企业的共同发展印证了龙文区“高端制造+现代服务”双轮驱动的产业布局成效。 四、资本市场对接提速发展能级 公开资料显示,省级培育机制将优先推动后备企业参与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等资本市场活动。思特电子此前已启动智能化生产线扩建项目,此次入选有望通过绿色通道获得更低成本的融资支持。龙文区近年来通过建立上市服务专班,累计帮助辖区企业实现直接融资超百亿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次名单发布后,龙文区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跟进后备企业的上市辅导需求,同时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精准招商引资,进一步巩固区域产业优势。
2025-08-08
-
漳州古雷石化园区芳烃一体化项目加速推进 技术合作引领产业升级
近年来,漳州市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福建锦江石化芳烃一体化项目作为古雷石化园区的重点工程,自启动以来通过引进国内外顶尖技术团队,持续优化设计方案,为区域石化产业链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一、高标准规划引领项目落地 2023年,福建锦江石化芳烃一体化项目正式获批2700亩工业用地,选址漳州古雷石化园区核心区域。该园区是国家规划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具备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港口物流优势。项目团队在前期规划阶段,重点结合园区整体布局与环保要求,采用国际通行的集约化开发模式,确保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二、国内外技术协同创新 在技术论证过程中,项目方先后与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等国内权威设计单位展开多轮研讨,聚焦芳烃联合装置工艺包设计、能源梯级利用等关键环节。同时,美国UOP、法国AXENS等国际技术供应商受邀参与催化重整、吸附分离等专项技术对接,引入全球领先的低碳化解决方案。2023年下旬,项目团队完成首轮工艺技术比选,为后续设备选型奠定基础。 三、全链条产业优势加速集聚 古雷石化园区已形成从原油加工到下游合成材料的完整产业链。芳烃一体化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PX、PTA等产品的产能规模,并与园区内已投产的乙烯项目形成互补效应。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采用"一头多尾"的柔性生产方案,可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产品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 四、绿色低碳技术贯穿全周期 在方案论证阶段,项目团队将环保指标作为核心技术参数。通过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模拟评估,优化余热回收系统和废水处理工艺,预计可比行业基准能耗降低15%以上。此外,项目配套建设碳捕集试验装置,探索石化行业减排新路径,相关成果有望为同类项目提供示范。 当前,漳州市正以该项目为抓手,推动石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随着论证阶段关键节点的完成,下一步将进入详细设计阶段,预计2024年启动主体工程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古雷石化园区在全国石化产业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2025-08-08
-
福建博远农园科技公司创新节能浇灌技术助力漳州草皮产业绿色发展
在福建省漳州市的现代农业发展中,招商引资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福建博远农园科技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节能浇灌系统,结合当地适宜种植草皮的自然条件,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效益双提升,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范本。 一、因地制宜破解浇灌难题 漳州市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南方重要的草皮种植基地。传统漫灌方式易导致水资源浪费,且易引发土壤板结。该公司通过实地调研,开发出基于土壤湿度传感的智能滴灌网络,可根据草皮生长阶段动态调节水量。2021年试点的50亩示范基地显示,相较传统模式节水达40%,能耗降低35%。 二、技术集成实现精准调控 系统融合物联网与气象数据,构建三层技术架构:底层部署耐腐蚀微喷头,中层建立水分渗透监测矩阵,上层接入云端分析平台。2022年升级的防堵塞设计使设备故障率下降至0.3%,同时采用光伏供电装置,进一步降低能源依赖。目前该技术已获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三、生态效益带动产业转型 项目实施后,漳州市草皮种植户年均减少抽水电费支出近万元。2023年推广至周边县区的3000亩种植区,累计节水超12万吨,相当于80个标准游泳池容量。草皮品质显著提升,成品率从82%增至95%,带动出口订单增长20%。 四、产学研合作深化创新 公司与多家农业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盐碱地改良浇灌技术。2024年启动的"草皮-中药材"轮作试验中,智能系统成功实现不同作物需水曲线的自动切换,为多元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五、政策支持加速推广落地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将其列入"智慧农业十大案例",漳州市对采用该技术的农户给予30%设备补贴。预计未来三年内,该技术将覆盖闽南地区60%以上规模化草皮种植基地,年节水潜力达50万吨。 当前,博远农园正探索将系统适配至花卉、苗木等作物,其创新实践为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彰显科技赋能农业的示范效应。
2025-08-08
-
福建多地整合乡镇环保项目 厦门漳州率先启动PPP模式招商引资
福建省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在乡镇环境治理领域启动大规模招商引资,计划以PPP模式整合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等工程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厦门、漳州等地将作为首批试点,推动区域生态治理与产业协同发展。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为提升乡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福建省于2017年初出台专项政策,要求各设区市以县为单位,打包辖区内污水处理、污泥处置、流域治理等项目,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政策明确新建项目“强制”应用PPP模式,并设定阶段性目标:当年一季度前,各市需推出至少2个工程包,年底前项目落地率超50%。 二、项目整合与实施路径 工程包涵盖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村庄集中式处理设施及流域综合整治,通过规模化整合降低运营成本。例如,厦门将多个临近乡镇的环保项目捆绑招标,漳州则探索“流域治理+产业开发”组合模式。社会资本可通过使用者付费、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等方式获取回报,政府同步提供用地保障、专项补贴等支持。 三、地方实践与典型案例 平潭综合实验区率先推出2个工程包,总投资额超10亿元,涵盖海岛污水收集与再生水利用;泉州市将农村污水治理与乡村旅游开发结合,引入企业联合运营。多地通过公开招标选定具备技术资质的企业,确保项目专业化运作。 四、长效保障机制 福建省建立动态监管体系,要求合作方承诺至少15年运营维护期,并纳入绩效考核。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出台配套措施,包括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提供政策性贷款贴息等,降低社会资本投资风险。 目前,福建乡镇环保PPP项目已吸引多家大型环保企业参与,预计将显著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率,为全国类似地区提供可借鉴经验。
2025-08-0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